第51章 共同警备区(四)-《文豪1983》


    第(3/3)页

    等待期间,裴顺化又抓起书来看:

    《共同警备区》剧情已然发展到高潮!两个不同阵营的士兵发展出来了兄弟情义,他们通过深不可测的猫耳洞定期聚会,带上美酒佳肴,互相交换来看……这些人的语言都属于壮语语系,几乎可以无障碍交流,文化上又深受中华文化所影响,有相同的价值观。

    尤其令裴顺化动容的是,借助人物的台词,余切说出了许多越南人的心声:我越是和这些北方邻居接触得越多,我越是怀疑我根本就是他们的一部分。

    难道不是这样吗?

    就连裴顺化自己都茫然了:我到底是谁?我和中国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为什么要去抵抗他们?

    这本书并没有什么说教,而是借助主人公的经历,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整个事件,而一旦读者这样思考了,就会得出一模一样的结论:我就是他们。

    裴顺化简直是毛骨悚然!这本书一定会被封禁的,也许不是现在,但必然是在将来!

    它从根本上否定了越南的国族认同,它用一桩罗生门一般的惨案的事后追查,叙说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文化认同来看,越南根本就是北方的一部分,只是政府用宣传构筑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以仇恨教育和“狼来了”之类的口号来巩固。

    而一旦他们真实的接触过,那份想象的共同体就会被真情实感所取代。

    此刻裴顺化陷入到前所未有的焦急:是啊!

    越南打过比这艰难得多的战斗,为何只在两山轮战中出现了大面积消极抵抗的情况?前线的士兵丝滑的亮起白旗,迫不及待的报出自己的番号、作战计划,几乎没什么道德负担……看起来是中国人太厉害,他们打不过,实际上文化认同这个幽灵在作祟!

    文化认同,似乎一无所用,然而也重达千钧。

    如果这时候胡志明的“神像”也破裂了,那会造成什么后果?

    裴顺化打了份报告发到河内,询问如何解决,此时356师的长官阮文得也得到消息,把那几个越南兵送到了裴顺化面前。

    “裴同志,送他们到对面开会。中国人的要求拖不得。”

    “很好,你做通他们工作了?”

    “做通了,我让他们以大局为重,现在形势比人强。”

    当晚,裴顺化通过无线电联络到余切这边:“我已经找到你要的人,做通他们的工作。因夜晚山路危险,明天清晨我将乘坐罗马尼亚吉普车穿过河谷地带,请务必不要开枪。”

    无线电那头,传来余切略显沙哑的声音:

    “他们是现役作战军人,不是文职人员,请悬挂白旗表明没有敌意。以免我方哨所误判。”

    “悬挂白旗?这不符合礼仪吧!”

    “这话你去问猫耳洞前线挂白旗,拿着空罐头来讨饭的同僚……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合礼仪。停战协议后,你们挂白旗来讨饭的人多到甚至我们打报告打不过来。”

    裴顺化脸色臊红,当即答应了。

    翌日清晨,这辆罗马尼亚吉普果真下山前来,只是气氛十分怪异。三名越南兵的武器全被收缴,他们一路都在责怪“余切杀过我们战友”!

    又说,“上面的政府从不在乎大头兵,要他们打仗的时候,不给吃不给喝也要打!打不过的时候,却又摁着他们的脑袋来谈和,受人羞辱!”

    最后都成了一句话:越南那些当权者,从来不在乎小兵如何?

    是啊!经历这场调研后,裴顺化也感到十分悲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