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正如朱元璋对这内容充满好奇,充满疑问,由于策论的不成熟,目前师尊也是对这篇策论,有很多疑问。 所以, 这也是师尊想要知道的事情,他是第替朱长夜问的。 朱元璋拧眉沉思,片刻后表情严肃的摇头:“不算,顶多算是人情世故。” “纵然民间百姓,让人带信件去异地,都会给带信人一些腊肉、鸡蛋等等礼品,现在更是成了带信给钱的风气。” “这哪里算是商业?哪儿有异地孩子不念爹娘的?这是帮着他们达成心愿罢了。” 这不是朱元璋他一人是这么看的,而是天下百姓,乃至达官显贵,他们都是这么以为的。 这算什么商业? 这是大家最喜欢的人情世故,以前打仗的时候,那可是要托十里八乡的百姓,才能带一封信回家报平安。 想将信件带回到异地,在这个时代是何其困难? 能给旁人捎带信件的,谁人不感激?就算是敌军,看到这些民间带信的脚夫,也不会轻易杀害,这是失民心之举。 由此可见,此项政策若是达成,百姓将会多感激他朱元璋? 为什么朱元璋看到朱长夜这篇策文后,便久久不能平静。 钱财之外,朱元璋考量的还有更深更多的其他事。 朱雄英点头,笑道:“既然爷爷您不认为这是商业,那就好办了。” “至于如何开源,师尊说过,那就得先要将这些邮件书信分门别类,以直隶为例,将信件发向云南承宣布政使司,这其中,嗯,大概多少公里我也不清楚.…” “四千多里地。”朱元璋随口说道。 朱雄英有点惊愕的看着他,爷爷果然博闻强识,对大明这些地貌风俗,真比自己了解太多了…. “那就且按四千里地算,发向目的地总该需要有凭据吧?这个凭据,师尊是将他叫邮票。” “每一个邮票设置里程,按照里程的长短,折算价格,价格不必定的太高,几文钱,十几文钱都行,寻常农家做活的人,都能承受的起吧?” 朱元璋点点头:“不贵,可以承受。” 老爷子最体恤百姓,这个价格老爷子都说不贵,那就说明真的合理。 朱雄英道:“那不就得了,这些钱不就是开源的钱财。” 朱元璋蹙眉:“这么点钱,还不够人工、骡马和驿站的成本开支。” 朱雄英洒然一笑:“这问题我也曾问过师尊,师尊回答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爷爷我且问你,应天府得有几千万人口吧?” 朱元璋没好气的骂道:“去你大爷的!你懂不懂啊你,应天府二百二十一万户,合计人口不过五六百万,什么几千万?” 额。 朱雄英讪讪的道:“我….我我我,我其实就是打个比方。” 老爷子真的对全国各地了如指掌啊,朱雄英有点佩服。 “那么这几百万人口,需要邮寄的书信东西,又何其多!将基数给扩大,不说多的,一个应天府月收入上十万两白银,不成问题吧?” “一个应天府尚且如此,大明这么多地方呢?” “每个驿站若是连成线了,各地方也会发信件,累计起来,爷爷您觉得这收入,是不是就可观起来了?” “而且驿站发的信件,譬如应天到华亭,那是不是沿途的镇江、丹阳、苏州等各府都是顺路的,这些顺路的,是不是又可以合并?这样收入增加,成本是不是还在锐减?” 朱元璋听着,渐渐的眉宇舒展,眼中带着一抹炙热的光芒,咂摸咂摸嘴道:“不错!” 朱雄英搓了搓手,见老爷子一脸认同,然后道:“这个其实师尊他老人家,那么厉害,肯定不会白白写这么多东西了。” 朱元璋笑道:“不错,这咱也认同” 爷俩说话间, 恰在这时,毛骧抱着两本书走来。 朱元璋没好气的对朱雄英道:“这是大明时下各地方的风俗地貌财政人口.…你!看完!熟念于心!” 说罢不等朱雄英回复,朱元璋直接离开。 朱雄英挠挠头,也不知道为啥爷爷那么急着离开。 想不明白就不想了。 朱雄英不纠结,随手翻看老爷子送来的两本书,一本叫《钦依直隶均平录》,还有一本叫《洪武会计录》。 这两本都是史馆珍贵的政治史料,记录了洪武二十五年各地物价、人口、劳力分布、财政收入方式、各色目人统计。 当然,还有各地的地理位置、寺庙、田产、荒地、府州距离、学校等各种风俗地貌应有尽有。 这是时下最完善的洪武初期史料,没有比这更加真实的反映时下政治经济状况。 可以说,除了军事机密之外,这两本书几乎囊括了天下大小形势。 朱雄英认真观看起来。 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了解它,就能对洪武朝所有脉络,有个直观清晰的认知! 比如方才朱雄英在和朱元璋讨论的时候,许多地方人口和各地距离,他就说不出来。 朱雄英咂摸咂摸嘴,眼中放着精光,“这可是个宝贝啊!” 当然是宝贝! 这两本政书,就算在皇宫政堂,都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翻阅的。 就算是皇子皇孙,也不是轻易可以动的! 朱雄英现在的认知,都是基于应天府之上,其他地方都两眼一抹黑,尤其北疆。 譬如北平、大宁等各重镇,他都有个全面的认知,好防范于未然。 渐渐的,阳光从天空中折射下来,消融了些许寒气,朱雄英捧着两本书,坐在门槛,对着暖阳,开始津津有味的读起书来。 另一边。 皇宫。 谨身殿。 朱元璋闭目沉思,在等着傅友文、詹徽和兵部尚书赵仁觐见。 未几。 三位大臣来到谨身殿。 “吾皇万岁.…” 朱元璋不耐烦的打断他们,道:“成了,成天万岁万岁的,谁他娘的能活到万岁,扯淡玩意儿!” 三位大臣讪讪然,心里也有些忐忑起来。 他们不知道朱元璋召见何事,现在也摸不清楚朱元璋是喜还是怒,只能恭敬的垂头站在一旁。 朱元璋看着三人道:“咱听个想法,你们也听听,看看能不能成。” 三人顿时竖起耳朵,表情认真。 朱元璋道:“江南之地,驿站闲置成风,每日耗费成本不知几何,今欲改驿站为官民两用,有传情携物之便,利百姓寄以言情之利.…” 众人侧耳认真听着,朱元璋则仔细将朱怀关于改造驿站的构想,一点点描绘出来。 等朱元璋说完。 三人皆有些沉默。 他们听的很认真,尤其朱元璋开口,他们更将每个字都仔细听在脑海里。 这里面的构想,许多都还不完善,都还有缺陷,或者很多都有待商榷,但这些都不妨碍其核心思想的利处。 可谓有利有弊,有豁然有不解,有惊喜有迷惑。 傅友文是户部侍郎,他沉思一番,才小声开口道:“启奏陛下,臣斗胆敢问,此建言是谁提出来的?” 朱元璋看着他,道:“说说看法。” 傅友文一惊,心里有点想法,莫不又是太上皇说的吧? 他现在也摸不透,朱元璋对此事什么看法,只能中规中矩的道:“驿站乃朝廷所立,用于传递军国大事,若是贸然对民间开放,官民不分,似乎容易酿出事端,此不利也。” 朱元璋蹙眉。 傅友文则继续道:“但不可否认,驿站发展至今,于江南之地却有许多闲置,白白耗费国家财政支出,譬如陛下刚才说的,将驿站开放成客栈,此妙矣。” “此番收取费用后,如此一来驿站不但不用花钱贴补,反而可能会有些许结余。” “国朝每年耗费驿站的维修、人工、畜牧等开支,少说四十万两白银,若是能让其自给自足,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朱元璋点点头,又问詹徽道:“你是吏部尚书,你也说说。” 作为领导,要懂得倾听,万事毋需亲力亲为,让这些人将其完善,朱元璋只负责总结即可。 詹徽道:“臣附议傅大人所言,但臣依旧不解,若是将驿站作为民间传递货物信件之用,岂不官体民用,乱了尊卑?似乎….是与礼法不和也?” 朱元璋没说什么,再问赵仁道:“你呢,你是兵部尚书,驿站许多驿卒都隶属于你兵部。”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赵仁刚要开口,朱元璋便道:“不要和咱说废话!” 赵仁闻言,赶紧憋住了一腔辞藻,道:“臣以为,驿站之驿卒闲散人太多,人心难控,若是他们拿了钱,未免不会中饱私囊,造成朝廷丑闻,则为大谬也,臣尝闻….” 朱元璋赶紧摆手:“成了,莫要说了。” 三人这才闭嘴不言,皆微微垂头。 朱元璋在沉思,这件事他当然不会草率做出决策。 诚如刚才三位权臣说的那样,还有很多事都还没理顺堂。 这是给朝廷开源之举不错,但要是不控制好,恐怕非但不能实现开源,还会酿成大祸。 尤其涉及到钱财的事,朱元璋更加谨慎。 他看着三人道:“既然你们意见不统一,那就去见见人吧,咱带你们去见他老人家,把你们顾虑的都问出来。” 他老人家…. 詹徽和傅友文默默对视一眼,彼此心知肚明。 这是,要去见太上皇了啊! 果然,这事儿就是太上皇他老人家提出来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