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七 惹麻烦的见面-《娱乐平行世界》
第(2/3)页
江河可以被骂懵了,但江河高薪聘请的人才们却不能懵,他们必须用尽快的速度还江河以清白,或者说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水搅浑,让江河一落千丈的名声止跌,而后再慢慢反弹回升。作为这件事情的另类旁观者,在这一次幕后智囊团成了棋手,江河与大众反而成了棋子。
跪,这一带有特殊意义的动作,无论古今中外都有着通用的意义。跪,这一行为在现代一般出现在三种场合。一种是祭拜天地与祖先时,行跪拜之礼是表达自己对天地的敬畏和对先人的缅怀和感激。一种则是向对手施行,表达屈服投降,乞求对手的饶恕。至于最后一种,则是在自身犯下错误后做出,希望获得对方的原谅。不过在现代社会,最后一种跪在国际上很少出现,倒是比较常见于华夏内陆家庭,是家庭中弱势一方在犯错后的道歉动作,且通常会在膝盖下垫上一些增加痛苦或难度指数的道具。
而在东亚地区,跪这一动作还是一种礼节。在华夏的宋朝以前,古人席地而坐,就是跪坐,又叫正坐,这是一种双膝着地的坐姿。从先秦到五代,跪都是一种坐礼,对坐时表示感激、敬意,行跪礼,如站立时行揖礼。那时相互叩拜是对等的,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君王与百官也是平等,都采用跪坐姿势见面,只分主次,并不分高下。除非祭拜天地祖宗,才是单方面的拜叩。而那也是因为,天地和死人是无法还礼的。
到了宋朝,高腿坐具凳子椅子,彻底取代了矮腿坐具,正坐废弃,作为正坐的副产品“跪礼”,也变了味道,使相互叩拜的礼节出现了不对称。坐者高高在上,跪者五体投地,俯于坐者脚下。在宋朝人看来,这充满了屈辱的意味。除了拜祭祖先、天地,只有投降、认罪的时候才会用。
那么华夏人什么时候有了跪下礼呢?这要诚挚感谢蒙元的那位耶律楚材。蒙古人原本尊卑观念比较淡薄,这位天才的耶律大才,决定用跪礼来修正这一点。窝阔台登基,他说服察合台率领蒙古各部向大汗窝阔台行双膝跪拜大礼。从此,跪拜在蒙元一发而不可收,从此华夏原本最庄重的谢礼变成见面礼。
而到了明朝时,从蒙元时期社会最底层一跃为统治阶层的读书人,以及同样从社会底层发家的朱元璋,都不愿丢弃对方俯于脚下的跪下礼,于是跪下礼就顺理成章的保留了下来。不过那个时候还好,跪下礼只见于天地君亲师以及职务差别较大的人之间。
满清入关之后,跪下礼一下子风行了起来,凡是只要见到地位比自己高的都要跪,而且还要自称奴才。这一跪九跪软了膝盖,跪断了风骨、跪软了气节。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跪礼的滥觞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辛亥革命后,作为受满清殖民的屈辱礼仪代表,跪下礼开始在华夏全面取消,不管内心的奴性是否还在,但至少华夏人的膝盖一下子硬了起来。从那时起,华夏人除了祭拜逝去的祖先,跪礼在华夏全面绝迹。别说天地,就算是父母也只在成亲的时候才得儿女一跪。
与华夏的极端表现不同,受华夏文化熏陶最多的高丽和东瀛,依然保持着跪坐之礼。尤其是东瀛,只要是较为正式的场合,主客之间都是以跪坐相敬。
江河在东京的皇居接受平成天皇的接待,作为曾经的天朝上国来客,要是不与平成天皇以跪坐之礼相待,而是学习西方模式握手寒暄而后坐于长桌两端,身为将跪坐之礼传到东瀛的华夏后裔,江河才是真正的丢脸丢到家了。
跪坐到腿都麻了,还需要别人帮忙搀扶才能回去。现在却换来有心人的恶毒攻击,江河可是出离的愤怒中还带点委屈。不过就算再愤怒和委屈,也不是和人打嘴仗的时候,先把误会澄清,扳回一定的主动权才是正理。毕竟向东瀛天皇下跪,和与东瀛天皇以跪坐礼相见,这完全是天与地的差别。前者代表江河丧权辱国,丢了华夏人的脸面,后者却是与东瀛天皇平等相待,用华夏古礼与天皇交流。尽管国人早已废弃跪坐多年,但好歹也是老祖宗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