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六 看小不看大-《娱乐平行世界》
第(2/3)页
当年香江电影也曾经阔过,有着“东方好莱坞”的美称,其特色的武侠电影不仅在东亚和东南亚大受欢迎,在西方国家也有着不少拥趸,影响着西方尤其是好莱坞的不少导演。现在香江电影式微了,曾经经历过辉煌的香江电影人也想着重振。不同人的有着不同的重振想法,而华夏星的向氏夫妇就准备从特效方面入手。因为夫妇俩发现,这些年来好莱坞的大片越来越只靠堆砌特效,剧情和演技已经大不如前。既然好莱坞大片能靠特效赢得全世界市场,那么香江是否也能走这样的路线,打造亚洲第一的特效电影呢?
华夏的电影事业起步只比电影最初诞生的国家晚了十年左右,在最初阶段大家都是半斤八两的水平,华夏电影好歹还能跟上世界的水平。比如华夏1928年拍摄的电影《火烧红莲寺》。这部电影不仅开创了华夏电影的武侠神怪风,而且其中所使用到的电影特效技术在当时也是全世界一流的水准。
《火烧红莲寺》的摄影师叫董克毅,堪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华夏乔治・卢卡斯。董克毅老前辈根据当时一本美国杂志上只言片语,凭着想象用土法子实验,想出了空中飞人的拍摄法,而这一方法就是华夏武侠电影的传家之宝――吊钢丝。这位老前辈不仅创造出吊钢丝这一经久不衰的技术,而且还还创造了“接顶”法,即把画在玻璃板上的红莲寺顶与没有寺顶的布景巧妙地拍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红莲寺辉煌建筑,还透过真实人物与卡通形象融合的办法表现“剑光斗法”,在银幕上将人任意放大和缩小,甚至完成“分身”的特技摄影技术。
《火烧红莲寺》上映后在当时广受欢迎,一时有万人空巷之感。故此后在三年内连续拍出了十八集,足见其商业的成功,同时更引来了无数的效仿者。从1928年到1931年,华夏共上映了近三百部武侠神怪片。同时,片中的一些特技摄影在当时也充满了创新意识,银幕上的剑光斗法、隐形遁迹、空中飞行、口吐飞剑、掌心发雷等种种绝技,使得华夏电影的特效技术在那段时间完全不逊色于欧美发达国家。
但在1931年,鉴于《火烧红莲寺》等电影掀起的武侠神怪热与华夏传统文化的极不相符,国民政府下属的电影检查委员会下令查禁包括《火烧红莲寺》在内的所有宣扬怪力乱神的电影,这一波武侠神怪片热潮戛然而止。不过,一些电影人遂转至香江,并于1935年在香江拍出了第十九集《火烧红莲寺》,武侠电影的传统也在香江得到传承。
可见,华夏内陆电影发展的最大阻碍广电总局并非原创,它的前身早就已经在四九以前发挥着巨大作用了。所以如没有百家争鸣之气魄,华夏的许多想法只能在内陆以外发挥效用。
而那一批当时华夏内陆最有想法,却被迫远走香江的电影人,虽然在属于英国殖民地的香江继续发扬武侠电影,但也是守成有余开拓不足。
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香江的格局太小,受香江的人口和经济制约,香江的电影公司很难有大量资金投入到电影技术的发展中,且作为香江招牌的动作片,先天就不需要最新的电影技术支持,董克毅这些老前辈们创造的电影技术已经足够香江武侠电影吃老本了。所以当各种类型的动作片拍烂后,走进死胡同的香江电影人才发现自己在电影技术方面,竟然已经连内陆都比不了。
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想让别人观看的先决条件就是别人能看懂其中的文化。东亚和东南亚作为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香江电影虽然在这些地区也能打开局面,但在同等条件下,当地人更愿意观看载有本国文化的电影。所以当这些地区国家的电影业逐渐发展起来后,香江电影越来越难打入其中。沦落到只能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自娱自乐的香江电影,那些优秀但也要吃饭的电影人不是跑到内陆淘金,就是远走好莱坞发财,只留下了香江电影这个空架子。
尤其是江河带着袁家班在好莱坞制作了《骇客帝国》三部曲,展现了香江的动作招牌也能与好莱坞结合后,香江电影最精华的动作指导们全都应支票的邀请,跑到了好莱坞发光发热,这使得新千年之后,好莱坞电影中的动作场面直接上了几个台阶,而香江电影也日薄西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