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新专业-《四合院:芯生年代》


    第(2/3)页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科研工作来讲,人才也是粮草之一。赵烨新开了两个研究方向,那么他就需要这两方面的人才。

    在全国一遍筛子之后,赵烨勉强给这两个研究院,凑齐了科研队伍。可这些专家学者来到这边工作,那也不能只做科研工作,相应的教学任务,也是要承担的。

    所以,赵烨计划在京城理工学院,新增加几个专业。

    一个是空间专业,这个主要是跟航天部门合作,开设一些关于空间工程的专业课程。

    另一个是在原来的物理系,增加一个只招收研究生的核物理专业。这个当然也是跟核能研究所合作,一方面是做核电站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就是选拔一些可造之材,进行核聚变的课题研究。

    如此一来,赵烨算是给利华搭建起来了三个支柱。人工智能芯片,载人航天,和核聚变。

    三个项目都是世界最高科技的排头兵。就目前来讲,人工智能他有了一个半成品。载人航天只要有钱有人,问题也不大。关键的关键,落在了可控核聚变上。

    这方面,目前世界上有了两种模型,还都停留在想像的阶段。

    可能有的国家已经在进行相关的试验了,但是距离出成果,路还是很长的。

    赵烨没有这个顾虑,他最大的优势在于,他的试验成本极低。这也是为什么,他想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的主要原因。

    在利华实验室这边,赵烨已经申请国家支援更多的金属氢了。他相信,尽管他的环压机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毕竟可以批量的生产金属氢这种材料了。国家一定会在某个地方,持续不断的生产着这种超级材料。

    等到开学季到来的时候,上级给赵烨送来了一吨多的金属氢。

    执行押运任务的部门简直就是战时配置,天上有战斗机,地上有坦克装甲车。也就是利华的实验室没有放在市区内,而且是建在了京城北部的山谷里。要不然就这个动静,不知道能惊动多少双眼睛。

    赵烨并没有直接开始建造世界上主流的托克马克装置。在赵烨的模拟中,这种装置的思路虽然没啥问题,但是想要实现真正的可控核聚变,那他的设计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来讲,由于我们有了金属氢,可以轻易的实现超导。不过这方面据说有的单位已经做成了,但在效率转换,点火,温度控制等等方面,还有些巨大的困难。

    赵烨在系统模拟器中,已经做了不知道多少次的试验,这个装置始终没有成功。

    这不是说这个装置的思路是错的,恰恰相反,这个装置是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但问题在于,这个装置需要投入的能源太大了,对温度的控制也太难了。运行起来没问题,只不过效率上得不偿失,时间上难以持久。

    那么赵烨打算怎么办呢?他并不想把思路局限性目前已经有的托克马克装置或者是惯性装置上面,他打算另辟蹊径,先制作一种不一样的核聚变装置出来。

    核聚变的实质,就是利用氚原子核和氘原子核以极高的速度碰撞,然后让他们融合成一个新的氦原子,并产生一颗自由中子。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释放出17.6兆电子伏的能量。理论上讲,一克氚和氘的混合气体,能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万升汽油所能产生的能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