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第四代光刻机-《四合院:芯生年代》


    第(3/3)页

    目前的光刻机,已经基本脱离了人工操作的范畴。无论是效率还是精度上。人工操作都不能再适应新的要求了。

    这一块,对于赵烨来讲,才是最难的部分。

    在当下,曾经拒绝自己的京一机已经废了。十年以来,他们几乎就没有过任何的进步。生产的东西还是老一套,任何的技术进步都看不到。

    沈机好一些,但也就是好一些。因为有很多的军工任务,多少还保持着一些技术进步。但是在自动化控制这一块,也是多年没有过升级。如今他们就是想把这一块捡起来,多少页有点费劲,因为不仅仅是技术出现了断代人才同样有断代。

    目前来讲,赵烨想要在这块搞技术研发的话,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镇南的自动化研究所,另一个就是前几年成立的西二机。

    目前来讲,自动化所胜在技术研发能力,西二机胜在技工队伍和一线经验。赵烨是个成年人,所以他的选择是都要。

    这两家单位跟赵烨的交情都不浅,所以赵烨的求援电报一发出,两家都排出了自己顶尖的力量,进行支援。

    其实,这个光刻机整体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赵烨已经心中有数了,甚至于,其中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他都靠着系统给整理出来了。

    在他的虚拟实验室里,这些都不是难事,真正的难点是,如何把这些东西变成实物。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装备。

    再一个全新的试验车间里,两家派来的队伍都集中在了这儿。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设计搭建一个可靠的平台。

    在以往,或者说在赵烨前世的时候,设计和生产几乎可以放在不同的地方。

    比如一台设备,设计师可以坐在写字楼里,在电脑或者图纸上,尽情的构思,计算。然后一点点的实现设计要求中的能力,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各种困难。

    但在赵烨这里,这个是行不通的。

    原因很简单,伱可以把图纸画成这样,但是工厂不一定能生产出来。如今赵烨他们做的,几乎已经超越了目前世界主流的生产加工能力。在国内的话,连台像样的精密机床都没有,你的设计图再好,也不一定能实现。

    所以怎么办呢?先在理论上,完成一个基本的设计思路,证明这个方法是能够实现功能要求的。然后再根据这个设计思路,确定需要的装备。能买的买,不能买的造。这还不算完,在这些事情之前,大家还要先搭建一个实验平台,证明一下各个子项目的理论是不是能够成型,是不是正确的。

    这还是只是机加工方面,具体到测量,控制系统,各种传感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他们这些人独自啃下来。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