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听到吴浩的话,汪良工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在座几位来自军工系统的专家,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小吴这话可不是自夸,他们这几个靶场的水平,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绝对是顶尖的。” 他屈起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声音陡然提高几分:“去年我们有个新型导弹引信项目,在三家测试场都没能测出精准的起爆阈值,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送到这里。结果你们猜怎么着?” 他故意顿了顿,看着众人好奇的目光才继续道:“他们靶场的高速摄影系统能捕捉到毫秒级的爆炸冲击波形态,配合地下埋设的 128通道压力传感器,直接把起爆误差控制在了 0.3毫秒以内。 就这数据精度,比我们军工标准还高出两个量级!” 一位佩戴金星军衔的军官闻言微微前倾身体,汪良工见状朝他扬了扬下巴:“王主任应该记得,去年你们海基反导系统的末段拦截测试,最后阶段的靶场保障就是由这里承接的。 当时那枚靶弹的突防轨迹参数,就是靠他们部署在戈壁深处的相控阵雷达网捕捉到的,比卫星回传数据还早 8秒。” 他转头看向吴浩,眼中带着感慨:“我记得三年前你们申请扩建综合性靶场时,不少人质疑在荒漠里砸钱搞这么精密的设施是浪费。 现在看来,那些投入都变成了硬实力。上个月航天科技的同志还跟我抱怨,说你们的靶场排期已经排到明年三季度了,想插队都得托关系。” 说到这里他忽然笑了:“更难得的是你们的共享机制。 不像有些单位搞技术封锁,你们不仅接活儿,还愿意把测试数据标准共享给同行。 去年兵器集团的穿甲弹项目,就是借鉴了你们靶场的动能测算模型才突破瓶颈,这种开放心态在军工领域可不多见。” 说到这,他扫视了一眼在座众人,然后目光深沉说道:“这些年我们科工系统在测试设施上的重复建设浪费了不少资源,要是都能像小吴这样,把单点突破做成行业平台,咱们的科研效率至少能再提三成。 我看啊,这几个靶场不光是你们基地的宝贝,更是咱们国家军工测试领域的标杆。” 汪良工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便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那位佩戴金星军衔的王主任放下手中的笔,指节在笔记本上轻轻敲击着,目光投向大屏幕上靶场的三维模型:“汪主任说的没错,去年海基反导测试那次,我们确实捏了把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