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嗯,想法很好,朕也想过这个事,让你当户部尚书,就是有此打算,让你将南京的公司照搬过来,在北京实施。” 你看,两个人的谈话,皇帝明明说我不知道你在南京的事,但是楚凡却完全当作你皇上明明知道,就不要装了,继续往下说,而皇上接下来也直接默认了自己知道那些事。各种不说破,各种装模做样,这君臣两人把“心照不宣。”这个词演绎的淋漓尽致。 “皇上,臣不才,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一般大臣说这种话的时候,后面的话肯定是不当讲,皇帝听完了肯定要生气,但是为什么大臣还是要讲?而皇上还是要听?这里面的学问就在于,皇上想听真话,但是又怕伤了皇家体面,而大臣想讲真话,又怕皇上不开心,是以一般要说伤害皇上体面的话之前,都要先这么客套一下。 “说吧,不治你的罪!”万历倒还爽快,没有认认真真的把程序进行完,一般应该是大臣继续说:皇上我说了您可不能治罪。然后皇上才说:你但说无妨。 虽然只是简化了一点程序,但是可以看的出来,万历还是很务实的,弯弯绕的事可不可以有?可以。皇家威严要不要维护?要的。但是这一切比起万历的帝国来说,都在其次。 现在的明朝,经过了万历他爷爷的瞎折腾,已经大不如前,到他老爸玩命搞房事,直到搞死自己的时候,国库每年的税入都不到百万银子了。 要不是张居正老先生拼命把这架帝国马车往回拉,想必早已国之不国了,但是即使是这样,现在的朝廷还是捉襟见肘,去年一年的税入也就二百万出头,除去国家正常运行要花费的一百五十万左右,剩下的几乎都拿去打仗了,就这还是发国债借了十五万,才勉强支撑住缅甸和朝鲜两处战场开销,而皇帝本人就过的更苦了,为了节约开支,万历皇帝只取了一个皇后和一个贵妃,宫里的太监宫女也是能省则省,吃饭更是简单,一天两顿,一荤一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的还不如各普通地方官,比起楚凡就差的更远了。 这也是为什么万历一见到楚凡就气不打一处来,每次都要训斥几句,弹劾一多,压力一大就把他贬到南京去,比我这皇帝老子还过得好,叫谁谁不气? 但是气归气,此人的话还是要听,此人的钱还是要借,此人还是要用,毕竟国家现在如此困难,皇帝过的如此清贫,是一定要改善改善的。 皇上答应了不治罪,楚凡就敢放胆子说,不管你是不是真的不治罪,反正今天我能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就行了,日后你不爽了咱们再说。 “皇上,有一个规律,不知您发现了没有?” “什么规律?” “华夏几千年来,所有强盛的朝代,几乎都在三百年左右就被推翻了,额额,咱们大明现在才二百多年,我没有那个意思啊。” 越说楚凡头上的冷汗越多,该怎么用尽量吉利的话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呢? 不过万历的确是个务实的皇帝,并没有因为你说二百多年了而生气,反而给他明确了一下:“二百三十一年。” “您知道为什么都在三百年左右吗?” “别卖关子,有什么就说。” 楚凡清了清嗓子,支起身子说道:“这种现象就叫做阶级固化,从朝代建立初期,所有人的财富基本上都被平均化了,过去的富豪、官家存下的家业,基本都在朝代变更的过程中,被重新洗牌。” 万历噎了一口茶道:“是,太祖皇帝当初起兵,建立大明的目的就是让百姓有活路,那时候老百姓已经没办法活了。” “朝代建立初期,国家刚经历战乱,国家和民间都没什么钱财,但是为什么却天下太平?” 万历心里暗暗叫好,这个问题张居正曾和他探讨过,问到:“是不是因为大家都没有资产,所以都要拼命的劳作,来糊口和养家。” “对,而且没有什么可嫉妒的,大家都穷,你不干你少吃,你多干你多吃,少吃的也没有意见。” 第(3/3)页